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叛乱事件,其背后涉及到了权力的争夺与角逐。其中,李亨篡位唐玄宗的行为成为了这场混乱乱世中的一大亮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亨篡位呢?让我们进一步探讨。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长安濒临破城,唐玄宗李隆基远遁四川,避敌锋芒。李亨在这段时期,未得唐玄宗同意的情况下,悍然称帝,强行将李隆基遥尊为太上皇。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时篡夺了唐玄宗的皇位,安史之乱唐玄宗一行人逃出长安之后,经历了马嵬坡兵变,这个时候唐玄宗其实就已经大权旁落了,安史之乱归咎原因还是因为唐玄宗任用安禄山和杨国忠,特别是杨国忠,在杨国忠最得宠的时候,太子李亨在他面前都要谨言慎行,所以在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肯定得抓住机会继位登基称帝。
从现实角度来说,李亨继位是“合理”的,但李亨是不合法的,就是说从封建纲常来看,李亨是篡位,但如果这个时候李亨不站出来称帝,地方宗室完全有可能自立。地方就会提前藩镇割据,而此时李亨毕竟是合法的太子,在封建法统他的最合法的,套用现在的政治术语就是说:政治的客观形势要求李亨必须登基,这不以李亨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李隆基毕竟也是当了四十年皇帝,对形势判断也很清晰,承认了了肃宗之位,这才有能力和条件去平定安史之乱。
第一,唐玄宗本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个人威信急剧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关惨败,这才被迫从长安出逃,一副仓皇出逃的狼狈模样,再无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渐而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领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随他去吧,反正还有太子李亨愿意留下来重整军队与安史叛军鏖战,既然老态龙钟的皇上自己不负责任的“抛弃”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给更愿意负责任更年轻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历史学家怀疑,马嵬坡之变本来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只是台前的执行者,背后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军中对唐玄宗仓皇逃窜的不满,一方面也推波助澜主动下药,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兵变,唐玄宗不仅意气颓唐丧失了争雄之心,在实质上也丧失了对局势和御林军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则趁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随后在灵武自行称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范和尊重既成事实做太上皇以外,也没有其他应对能力了。
第三, 从合法性上看,在大唐时代,皇子发动兵变从父皇手中夺权是常态,最后给父皇搞个太上皇当当就是了,并不像后世那样大逆不道。唐太宗的皇位哪里来的,玄武门之变啊;唐玄宗自己的皇位哪里来的,不也是通过兵变干掉太平公主而来的。因此,李亨在灵武来称帝这一招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会觉得很突兀,更不会用什么儒家君臣之义去激烈反对,甚至会觉得太子在效法前辈伟大帝王的“成功之路”。
李亨之所以会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亲唐玄宗的皇位,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保,即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不然的话,以唐玄宗的冷酷无情,一旦得势,必然会置李亨于死地,毕竟他十分清楚李亨在马嵬驿之变中的小动作,而依照他曾经“一日杀三子”的作风,如果有机会的话,弄死李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只有李亨夺了皇位,玄宗才能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