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2岁离世,死因太过离奇无法记录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睿智的君主,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仁爱之心,统一了全国,使大唐国力达到了巅峰。然而,他在享年52岁时离世,死因却太过离奇,令人难以置信。对于这位伟大的皇帝的离世,历史留下了无法记录的谜团。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其父李渊拱手让位,不久正式登基。这一年的李世民年仅28岁,自登基后,励精图治,打造了一番“贞观盛世”。李世民52岁离世,死因太过离奇无法记录

然而,作为一代英主的李世民,却在当皇帝的最后几年中一反常态,变得昏庸了起来,既迷信又痴迷丹药,最终早逝于一个古印度方士的手里,终年52岁,实在是令人唏嘘。

为何李世民在位的后几年,会有这么巨大的变化呢?原本对神仙方士是嗤之以鼻的李世民,又为何早死于一个外来方士的手中呢?

有情有义的李世民,几经悲痛

李世民的变化是从贞观十一年开始的,也与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有关。李世民16岁时便和13岁的长孙皇后结为秦晋之好,两人结合后,互敬互爱,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备历艰难,同甘苦共患难。两人既是夫妻,又是对方的依靠。

然而,在公元636年,36岁的长孙皇后却英年早逝,而深情的李世民久久不能从丧妻的悲痛中走出来。甚至多年以后,在整理妻子的遗物时,想起往事仍会悲从中来,痛哭不已。

然而,李世民所经历的悲痛,不仅仅只有丧妻之痛,还有更多的亲人好友逝去,也让他接连痛苦不已。

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李靖等知己好友、大臣先后离世后,这让情深义重的李世民,每每大哭起来,导致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其中,高士廉作为长孙皇后的舅舅,李世民与他关系更是十分深厚,在其逝世后,李世民即使准备亲自送葬却大臣们拦阻后,也要哭着目送送葬队伍。“南望(送殡队伍)而哭,涕下如雨”,可见李世民的重情重义。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其中的一位女儿晋阳公主李明达,自幼李世民便带在身边亲自抚养教导,之后因她在书法上有李世民的风格,性情上有母亲长孙皇后的影子,更是深得李世民的宠爱。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晋阳公主在精神上给予了李世民很大的安慰,即便她还未长大成人,就可以不动声色地消除李世民因为政务和臣子而起的怒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聪慧的公主,12岁时就香消玉殒了。这对于李世民的打击是更为沉重的,其病逝后,李世民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都在痛苦,茶饭不思,陷入深深的悼念中。

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更是送别了许多的亲友,几经悲痛,这让本就常年劳累、身体不佳的李世民,更是变得郁郁寡欢,身体素质一再下降。

从埋怨到理解,最终成为“李渊”

李世民虽然有情有义,但是他对兄弟手足之间却并没有那么多的感情,为了能够当上皇帝,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逼迫父亲,夺取帝位。

历史总是轮回的,当年他所起的头,最终也导致他深受器重的儿子李承乾,也最终发展到也和他一样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其实,李承乾成长成这样,李世民是要负很大责任的。虽然他对儿子的爱是很真切,但由于他的政务繁忙、连年征战,导致他的父爱是远远没有到位的。

李世民登基不到3年,就把十来岁的李承乾抛在东宫,父子不能朝夕相处,不能培养亲情,同时又带有封建机制的上下级关系,导致父子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再加上后来,李承乾不知道为何就成为了瘸子,李世民就将父爱的重心偏移到了二儿子魏王李泰的身上,开始着重培养李泰。最终就引起了李承乾的反抗精神,模仿父亲李世民的发起了谋反。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便开始将接班人放到看魏王李泰的身上。然而,在一次谈话中,李世民这才了解到二儿子过深的城府,这让他想到了隋炀帝,这更让他胆寒。

李承乾和李泰二人的性格,已经构成了倾覆帝国的风险因素,这让李世民一度陷入绝望,从胡床上滚下来,甚至要拔刀自戕。

这时,李世民才开始懂得和理解父亲李渊,心中对父亲的埋怨也顿时烟消云散,而此时的他也成为了父亲,遇到父亲的处境,也不得不成为了“李渊”。

荒唐早逝,唐高宗为其遮掩死因

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泰被黜,对李世民的刺激很大,一度导致他陷入了郁郁寡欢,而心理上的郁闷问题也导致影响了李世民的身体健康。

可是,这个时候的李世民,似乎开始自暴自弃,开始纵情声色。先是霸占了亲弟弟齐王李元吉的杨妃,将其生下的儿子过继给李元吉为子。并且把已故大臣武士镬的14岁的女儿选为才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这就是“武媚娘”。

在纵欲的同时,原本对道教的方术迷信是不屑一顾的李世民,开始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丹药了,他也开始相信长生不老之说。

他先是连续服食了一两年的道家丹药仍不见效后,便开始派人四处访求国外的得道高人,重金聘请国外方士炼制丹药。

从外国引进丹药,大概是唐太宗的首创。很快,一为名为王玄策的大臣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为投其所好,就把他献给了李世民。

从西方来的“洋方士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宣称能配制金石秘剂,这个谎言打动了唐太宗期望康复、幻想长寿的急切心理。

随即李世民就给这个印度和尚安排上了超高待遇,并按照印度和尚药方上的要求,下令不惜任何代价也要采集到诸药异石。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春,丹药经过近一年的炼制后终于出炉。这让还在病中的李世民一时之间如获至宝,随即就按照印度和尚的嘱咐,进行吞服。

然而,让李世民难以意料的是这长生药竟成了催命药,更加加快了他的死亡,没过两个月他就中毒死去了,享年52岁。

新继位的唐高宗为李世民的死因感到羞耻,担心父亲因纵欲和吃丹药而死的事情传出去,他先是下令让写史书的官员不要记录,又下令将这个这个曾夺去唐太宗性命的古印度方士“放还本国”。

按照当时法律法规,这个印度和尚所犯下的罪行是一定要杀头的。但是唐高宗若是把古印度的方士杀了,会使李世民的死因传出去,让天下人笑话,于是他大事化小,把这个方士打发走了事。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