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清雅简练、情感真挚而著称。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激励着读者深刻思考与领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0首唐诗无疑是《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些诗作皆以饱含情感的文字描绘出人生百态,令人感慨万千。值得我们仔细品味与体会。
唐诗璀璨,白居易的诗作更是其中的明珠。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或抒情真挚,或讽刺深刻。在其众多佳作中,有十首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这十首诗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更反映出唐朝社会的百态。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诗意世界,领略这十首诗的独特魅力。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一生有诗作2806首,在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陆游就数白居易诗最多。
1.最富生机和生命哲理励志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于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翻译】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都会从枯萎又变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将其烧尽,来年春风一吹它又会焕发生机。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赏析】诗歌的前半部分是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草的生存状态,枯荣是自然规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生生不息的体现。下半部分描写送别友人时的真实场景,虽然没有离愁别绪满篇,但从字里行间之间足以体现出愁意满满。全诗既饱含生命哲理,又充满励志向上乐观态度,更有深厚的友情体现。
2.春意盎然,美景连连,风光无限。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景】《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翻译】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掩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赏析】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时年作者年仅50岁一是杭州刺史,825年又任杭州刺史,可谓是春风得意,加之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苏杭两地任要职更是无比殊荣。故而,作者的文章题材大多是通过描写美好的湖光山色来衬托愉悦的心情和欢愉的生活场景。
3.最美好的江南记忆,风景如画。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一年有余。青年时期,他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还很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像湛蓝的水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据史料记载,《忆江南》全诗共三首,都是白居易在卸任苏州刺史之后居住在洛阳时创作的作品,此诗是既是对当年江南美好景色的回忆吗,又是对年少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回味,更是对当下暮年之志的一种惋惜之情。
4.最美的风景最美丽的心情都在九月夜。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背景】此诗大约是在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翻译】午后时分,一道残阳渐沉江中,红晕的余光蔓延至天际之间,呈现在眼前半江碧绿半江艳红的景象。最美好的是那九月初三的夜色美景,晶莹剔透的露珠就像一颗颗珍珠一般,月牙初生就像一把弯弓悬在空中。
【赏析】全诗四句话,其中三句均是描写九月初三的风景,分别是前两句日间景色两句,后一句夜间景色,残阳、江水、露珠、月牙等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静美,景由心生,完完全全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心情。
5.高朋满座酒作乐少一人的思念。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背景】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公元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翻译】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来销除春逝带来的愁绪,醉酒后以折花枝最为喝酒的筹码。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吧!
【赏析】这是作者在饮酒期间突发奇想而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前两句回想起与好友在春季花开时节在一起开怀畅饮是的美好画面,后两句笔锋转到对远去友人的思念方向上来,奔到全诗的主题,足见作者对元九的思念。
6.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可复得的感叹。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翻译】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赏析】“花非花,雾非雾”的开头就显得的朦朦胧胧,来去无形,难以琢磨,犹如人生起伏不定,恰如时运难以把握。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7.绵绵情谊来自一句最暖心的问候。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背景】《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
【翻译】酿好的米酒烦着淡淡的绿色,火炉的炭火烧的正旺发出阵阵红光。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赏析】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等待过程。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近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记得李白曾在《将进酒》中说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是诗仙太白对友人最高规格的款待,足见感情深厚;白居易的这首作品中用最为家常的酒水和生活起居条件邀请友人相聚,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坦然,也印证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说法。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间春景。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背景】本诗是公元817年初夏在江州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
【翻译】在人间四月天,百花凋零殆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诗文中的“桃花”既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春天的化身。全诗前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人间的桃花已凋谢殆尽,山寺的桃花才悄然绽放,给作者以惊喜。后两句主要表现的是盼春、惜春、叹春、伤春的心里变化,还有伤春苦闷心境之下,却又发现春天的迹象,及时惊喜,又是绝处逢生的转变,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9.蛰居江州雪夜独听雪,寒意浓烈。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背景】《夜雪》创作于公元816年冬,诗人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翻译】感到被子枕头冰凉而感到惊讶,原来是屋子外面下雪了,只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正在下着一场大雪,因为时不时的会听到被厚厚积雪压断竹木的声音。
【赏析】前两句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和生活经验的判断得出雪下的很大,突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0.孤独在相伴,思念寄远方。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背景】这首诗当作于公元804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当时作者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翻译】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交代了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及个人的生活状态,独自一人在驿馆之中过冬至节,其中“抱膝”二字尤为传神,足见作者孤独之状,唯有独影相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想象的手法描写此时家中亲人团聚的景象,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十首白居易的唐诗虽然写不尽人生,但人生百味满满,值得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