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王献之:名字中的“之”有何涵义?

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位著名的中国书法家,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成就,其名字中的“之”字也蕴含着深刻的涵义。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意思是“属于、归于”,体现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对书法艺术的真诚归属和情感投入。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才华和对艺术的热爱,将“之”字融入自己的名字之中,展现出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这段子体现了他们对书法的敬畏和热爱,也启发了后人对艺术创作的深思与探索。

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名字中为什么都有一个“之”

书圣王羲之有7个儿子:老大王玄之、老二王凝之、老三王涣之、老四王肃之、老五王徽之、老六王操之、老七王献之。与他们的父亲一样,这7个王氏子弟,名字中全部有“之”字。

避讳制度西周开始形成。出于对君王长辈的尊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开尊长的名字。万不得已,只能用同音字或增减笔划的方式。为了避讳,晚辈名字基本不可能与长辈重复一字的。王羲之以及7个儿子名中都有“之”字,显然另有蹊跷。

其实,在南北朝时期,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之”字的,还大有人在,不仅仅局限于王氏家族。比如南朝名将陈庆之、著名数学祖冲之;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六朝大族沈氏家族的沈攸之、沈演之、沈庆之;司马皇族的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

为什么六朝时期,人们起名字的时候,喜欢在最后面加一个“之”字呢?

这个问题,其实有史学家早就注意到了。陈寅恪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

陈寅恪认为,南北朝时,道教发展也很迅猛。天师道就是道教中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派系。天师道信徒用“之”字为名者甚多,成为当时信徒取名的时尚。“之”在名中,是代表其宗教信仰,这与佛教徒以“释”、“法”、“昙”用在名字中相类似。

也就是说,“之”用在名字中,只是代表宗教信仰,代表这个人是天师道信徒。六朝人名字中的“之”字,其实代表的是信仰,是道教徒的身份标志。

因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并不犯父子名讳。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