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文学巨匠,其诗文才华横溢,影响深远。然而,苏轼的文学才华并非孤立的存在,与他同时代的朝中权臣们密不可分。这些朝中权臣们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言论行动往往会对苏轼的文学创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苏轼与朝中权臣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文学与政治交织的关系,这也成为后人研究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政治遭遇的重要视角。
导语:宋朝的时候要论哪一个家族在文化成就方面最为引人注目,那必定是大文人苏轼所在的苏家。苏家三人,人称"三苏",分别是我们最熟悉的苏轼,还有两位只知一样文采斐然,却不了解其人的苏辙和苏洵。三苏都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一共八位,苏家就占了三位。但是由于苏轼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辙和苏洵竟然显得有一丝黯淡。特别是苏辙,其实如果没有苏轼的光辉。苏辙单拎出来也会是一个能够和苏轼一样流传千古的人物。
苏轼和苏辙的不同命运我们都知道苏轼除了是一个文人,他还在朝为官。我们从苏轼的很多诗当中也能看出苏轼的一生,由于反对宰相王安石的变法,屡次经历贬谪,循环往复,不甚满意。苏家三人在对政治的时候都是比较保守的,没有王安石那样的大胆,所以一直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中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他们一直都是持反对的态度。
先不论王安石变法是不是一场有利于宋朝的改革运动,首先王安石本身就是朝中威望和地位都高于苏家两兄弟的,但是两人同样是反对王石变法,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苏轼的一生基本上在反对王石变法之后基本上都是在遭受贬谪,后来几时虽然有所升迁却也没有什么大的跨度。
而苏辙虽然同样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由于他勇敢直言,敢于进谏等特点,反而在朝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曾经在朝中做到了从二品,官职地位仅仅次于从一品的王安石。和苏轼相比,他虽然可能在文学成就上确实略有逊色,但是在政治上,苏辙肯定是要高于苏轼的。世人皆说苏轼因为针砭时弊,过于直接所以才会处处被针对,作为有一身文人风骨的苏轼大概是最不愿和朝中官员同流合污的。
但是其实如果要真的论起直言直语,苏辙并不比苏轼低调多少,但是苏辙多了一分机遇,他也比苏轼更懂得为官之道,其实为官者直言并非最大的弊端。宋朝是典型的文管政治,科举考试的内容全部和儒学挂钩,所以在宋朝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华基本上是成正比的。苏轼的文学才华毫无疑问是要比苏辙要高过些许,但是政治才华却不一定比苏辙要高。
苏辙言语犀利,见解独特苏辙和苏轼是同榜进士,当时苏轼是得了第二的位置,苏辙确实位次要低一些,但是要知道苏轼比苏辙年长三岁,当时苏辙考上进士时还未及冠。后来,两人又参加了宋朝科举考试体制当中难度最高的科举考试,据记载整个宋朝一共有四万多名进士,但是却只有四十来位考中制举者。由此可见苏家两兄弟的能力,而苏辙基本上是这四十多位考中制举者中年龄最小的了,这样看来苏辙的政治才能到底如何是否就异常清晰明了了呢?
苏辙和苏轼当时本来都有机会位列第三等,一直以来,制举考试的榜首就是第三等,而这次考试也是苏轼在宋朝打出名声的最重要的考试,他一举夺下了第三等成为了宋朝百年来第一位第三等者。那时苏轼意气风发,评论自己的考试策论是"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意思就是他针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毫无保留和曲解的直说了。
但是如果他真的做到了完全针砭时弊又怎在皇权至少的体制下还能获得最高的荣誉。真正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发表激烈尖锐的言语斥责皇帝和当前的社会现象的是苏辙。他直指宋仁宗沉溺于酒色,不务正业,被后宫干政还不自知,其言辞之犀利简直是开国以来少见,但是苏辙确实每一句话都直接指出了问题,让判官毫不纠结。
这样的策论简直就是闻所未闻,也没有评判标准,但是面对这样年少轻狂但是又确实才华横溢的人,评判的人基本上呈现了两极分化。司马光就非常赞赏苏辙,认为他是当世之才,敢于打击权贵,所以应该一同入选三等,但是反对的声音也过于大,认为他挑战了皇位。最后在一众评判官员的唇枪舌战之下,得了一个四等,可是这也是很好的成绩了,虽然他失去了站在顶峰的机会,可是毋庸置疑的是他的政治才华绝对不亚于兄长。
政治才能难以被淹没这在他后来的做官生涯中完美的体现出来了。他和兄长一样说话直接,不害怕得罪权贵甚至更甚,但是他却能够在朝中比苏轼更加如鱼得水。苏辙最开始的时候从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做起,到他去世后被追加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在宋高宗时又被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由此可见他的政治成就非凡,获得了几位皇帝的认可。
当时王安石请求变法期间,本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辙却仍然能够做到和王安石和平相处,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但是毕竟同样在朝为官,为的都是家国百姓,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却义不容辞。
王安石想要创立新法,名为青苗法,曾经拿来《青苗书》给苏辙,王安石知道他言语犀利,也知他一直反对变法,但还是很认可苏辙的才华,所以让他不必有所顾虑,尽管说出来。苏辙针对青苗法,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指出其中的厉害之处,也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不支持青苗法的态度。
青苗法本意是为了改善百姓生活,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所以用类似国贷的方法,国家出面将钱借给百姓,仅收薄利,本来看起来是救济百姓之举,但是百姓并非直接从国库得到借款,在借款途中要经过多位官员和多个机构的手,那时候吏员趁机营私作奸,致使救济百姓的初衷受阻而且难以查起。
更何况借钱给到百姓,如若出现还不了款的情况,州县官员就要亲自上阵鞭打催促,那样不仅增加了繁杂的政事,更会让百姓对朝堂有所诟病,得不偿失。苏辙还向王安石推荐了唐朝的常平仓法,作为一国之相的王安石听闻苏辙一席话,深觉有理,此后许久都没有谈及到青苗法。
除了暂时阻止青苗法的实施,苏辙还弹劾上奏了当时的奸臣吕惠,反对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参与回河之争。虽然在参与回河之争之时,言论主张没有被采纳,但是后来黄河决口,水向北流证明了苏辙之所提建议的正确性。
总结:一直以来苏辙也和苏轼一样多遭贬谪但是后来都会逢凶化吉再次回到朝堂为官,这和他自身的才华是分不开的。可能苏轼更加适合做一个文人,苏辙更适合做一个官员,苏辙长期处于苏轼的光辉之下,但其实他自己如果走出别人的光辉,自己也是一个能够发光的星辰。作为苏辙,而非苏轼的弟弟,他拥有过人的才华,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已经超乎常人,除此在外,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宋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