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夫|朱熹晚年卷入党争,风流韵事被曲解,历史真相早已澄清

刘立夫和朱熹晚年卷入党争的事件早已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佚事。他们的风流韵事也被曲解,让人们对于他们的真实面貌产生了误解。然而,历史的真相早已被澄清,他们留下的思想和教诲依然影响着后人。

朱熹晚年卷入党争,风流韵事被放大,历史真相早有定论

公元1196年,也就是宋宁宗庆元二年,监察御史沈继祖上奏朱熹十大罪状,称朱熹不敬皇帝、不忠国家、玩侮朝廷、为害风教、贪污受贿,另外还有两条:诱引两位尼姑,纳二人为小妾,平时还带着她们招摇过市;而且,他的儿媳丈夫死后竟然怀上身孕,疑是老夫子“扒灰”所致,可谓为老不尊、贪色好淫。据此,沈继祖主张将朱熹斩首。宋宁宗皇帝大怒,将年近70的朱熹罢官停薪。朱熹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表示“深省昨非,细寻今是”,一夜之间,他由正人君子沦为笑柄,斯文扫地。事情的真相,央视百家讲坛《走近朱熹》已有详细解读,无需多言。

事情还得回溯到朱熹转入南宋朝廷的一场党争。

公元1194年(宋光宗绍熙五年),太上皇宋孝宗逝世,宋光宗因病不能主持葬礼,宗室赵汝愚、外戚韩侂胄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光宗之子赵扩即位,尊光宗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赵扩就是宋宁宗。事成后,赵汝愚因功升为右相,韩侂胄希望封为节度使,但赵汝愚反对,二人矛盾激化。次年,韩侂胄上奏,称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这一建议遭到众人抵制,朱熹也站队赵汝愚一边。结果,宋宁宗贬赵汝愚至湖南永州(不久赵汝愚暴死于湖南衡州),支持赵汝愚的人也都陆续被处理,太学生杨宏中等6人被编管于五百里之外,时号“六君子”。朱熹因在这场党争中站队于赵汝愚一方,遭到韩侂胄的报复,他的学说被列为“伪学”,门生故吏遭到大规模的清算,凡与他意见不合者统统被斥为“道学之人”;科举考试中只要与朱熹的思想稍有涉及者,一律不予录取;凡是与朱熹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庆元党禁”。

刘立夫|朱熹晚年卷入党争,风流韵事被曲解,历史真相早已澄清

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年)春,一代大儒朱熹在福建建阳去世,终年71岁。当时党禁还未解除,但是,他的许多同道和学生不顾安危前来奔丧,这场丧礼变成了抗议韩侂胄倒行逆施的一次大示威。两年后,朝臣奏请“真伪已别,人心归正”,宋宁宗解除伪学之禁,一大批列入“伪学逆党”的健在者,例如刘光祖、陈傅良等被复官,历时6年之久的庆元党禁结束。

庆元党禁是韩侂胄用来打击异己的一个幌子,朱熹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监察御史沈继祖为了迎合权臣韩侂胄,不惜捕风捉影,必欲将朱熹置之死地而后快。甚至朱熹的学生胡纮也加入了弹劾朱熹的队伍中,暴露出人性的阴暗。

朱熹一生刚正不阿,以讲原则、重气节著称。如他“六劾贪官唐仲友”,在给小皇帝宋宁宗当老师时不卑不亢,铁面无私,表现出威武不屈的传统士大夫人格。也正因此,他得罪过很多人。后世关于他的很多桃色丑闻、花边新闻难免被放大。

话本小说《二刻拍案惊奇》“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还记载了朱熹“与名妓纠缠不清”这一桩风流旧案——这个故事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朱熹去崇安县处理饥荒,到台州时发现受宰相王淮庇护的知州唐仲友(唐仲友是王淮的亲家)是个大贪官,且包养名妓,朱熹便六劾唐仲友,可每次都无果而终。多年后,一个叫洪迈的王淮党羽和文学弄臣便在党禁中利用朱熹无法申辩的机会,虚构了严蕊作《卜算子》诉冤情这一风流艳案。这事在《夷坚志》有记载。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宋人小说多不足信”,举的例子便是严蕊的这首《卜算子》。此外,现今还有《朱熹与丽娘》黄梅戏剧目,演绎朱熹在武夷山时与千年狐狸精变的美丽女子发生的爱情故事,不过,这曲戏倒不是贬低朱熹,而是歌颂一段爱情佳话。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公道自在人心,朱熹也早已平反昭雪,《宋史》朱熹传对其评价甚高,而韩侂胄之流被打入奸佞之列,但当年强加给他的“十大罪状”特别是他的风流韵事,却成为好事者的话头,是非曲直只能任人评说了。

(文 / 刘立夫)

« 上一篇
下一篇 »